深化電改的關鍵
2020-11-27 10:05:38
深入推進市場化改革是實現我國電力產業提質增效、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。從2015年電改“9號文”發布伊始,新一輪電改歷時5年多,已實現輸配電價改革基本全覆蓋,各省區也已建立股權多元化的電力交易機構,中長期市場漸趨完善,現貨市場試點穩步推進。然而,隨著深化改革帶來利益格局調整持續放大,個別地區呈現出一些新動向,甚至出現了電力供應產業橫向或縱向整合趨勢。于是,開始出現“電力市場化改革是否還有必要深入推進下去”的質疑。2020年5月發布實施的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》給出了清晰答案,再次明確了堅定不移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方向。這既是我國幾十年市場經濟建設的寶貴經驗總結,也在世界各國電力改革實踐中得到證明。
市場化改革目的是提高電力產業整體運營效率,不完全等于降電價。在基礎環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,提高產業效率某種意義上可體現為終端產品價格降低。然而,對于電力產業而言,這兩者并不完全等價。一方面是因為我國正持續推進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發展,風、光等可再生能源并網規模一直保持較快增長,而這將不可避免地抬升能源供給成本。另一方面,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,經濟活動、人民生活對供電質量要求也在持續提升,由此需要的配套基礎設施、優質服務成本投入等都同步增加,導致實際供給成本提高。受以上因素影響,實施市場化改革后終端用電價格不一定下降,甚至可能上升,但考慮用電質量、清潔低碳等在內的綜合效費比明顯提升。
以市場化改革促進電力產業效率提升是一個長期過程,改革預期和改革舉措需要與之相適應。無論是新技術的推廣應用,還是企業內部管理改善,都需要持續優化迭代,因此,產業效率的提升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,不會一蹴而就,相應改革預期和改革舉措要與這一內在規律相適應。在特殊時期實施政策性優惠電價,拉動經濟從危機中快速復蘇有其現實必要性,但持續進行大幅政策性降價難免危及電力產業健康發展。另外,在市場化改革過程中,市場主體以及市場意識培育需要時間周期,市場規則體系完善需要逐步探索,因此相應改革舉措推進也需要循序漸進,既不能固步自封,也要避免“欲速則不達”。
總書記在《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》的講話中指出,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,要堅持辯證法、兩點論,既要有效的市場,也要有為的政府。深入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同樣需要堅持這一基本指導思想,著力構建形成公平開放、競爭有序的電力市場,同時政府監管有效,管理到位而又不越位。
電力產業鏈包含發、輸、配、用環節,其中輸配電環節具備自然壟斷屬性,主要通過強化政府監管來厘清成本、制定價格,是“有為政府”管理到位的重要體現。發電、用電是開放競爭環節,主要通過市場競爭來發現邊際成本,挖掘需求側響應潛力,實現資源整體優化利用,是“有效市場”的重要體現。在競爭環節,“有為政府”更多體現在市場設計、市場監管等方面,尤其需要注重管理到位而不越位,以推動構建公平開放的“有效市場”。
總體而言,“十四五”深入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的關鍵,還在于回歸電改“9號文”,深刻把握“管住中間、放開兩頭”這一核心思想,真正做到兩頭全面放開、中間監管有效,放而不亂、改而有序。
—— 轉載自北極星電力網